2016年7月24日晚上8时,我校首批16人赴台湾交流团队结束在台湾为期15天的“三创”(创新、创意、创业)夏令营活动,不负使命,满怀着创新的能力与激情以及队友间难舍难分的友情,圆满、愉快、平安地学成归来。

自7月10日出发至7月24日返校,“三创”夏令营团队师生有13整天是在台湾度过的。在台期间,师生们工作日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和周末则在队辅(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探索体验台北文化。台湾龙华科技大学作为我校首批两岸合作的暑期夏令营承办高校,为此次夏令营设置了紧凑合理的日间课程、晚间和周末的台北文化生活体验,还细心安排2名优秀的“队辅”(学生志愿者)每天24小时随团服务,保障了夏令营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7月11日上午,龙华科技大学为我校和北京联合大学参加夏令营的师生安排了“始业式”(开幕式)和校园参观活动。始业式之初,该校副校长林如贞教授代表学校向学员致欢迎辞。她说,“我校面积虽小,但重视内容与内涵”,勉励大家“外貌可能骗人,内在需要积累”,呼吁“大陆与台湾一家人共同进步,为中国争取荣耀”。其后,该校国际交流与两岸合作处连维志主任介绍了该校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我校带队教师徐永珍代表学校向龙华科技大学表达了谢意和此行的愿望。始业式后,大家在该校两岸中心洪清木主任的带领下参观了三创成果展示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图书馆、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学生活动中心等。始业式让同学们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了很强的期待。

7月11日下午起,本期三创夏令营就进入课程学习阶段。该校为我们安排了“三创”基础、心智图创意思考技法、探索教育——领袖课程、职业生涯规划等6门、50学时以上的课程内容,由高水平的“三创”教育师资主讲。其中,“三创”基础课程由翁文彬教授主讲,他结合自身成长与发展经历,帮助同学们了解创意思考的方法与原则,学会开启发散思维,通过专业的手法、简单的思考,在精确定义问题、掌握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组合、转换、将错就错等方法实现创意,他说“孤独仰望,不会产生创意;同侪济济,才是创意源泉”,激励大家通过“分享知识,鼓舞热情,交换工具、解构组织”谋求创新创意并付诸创业实践。心智图法课程,由该校企业管理系主任朱志忠教授主讲。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心智图有助于发挥大家的想象力、开启发散思维。在他的课上,同学们学会了手工绘制心智图并运用心智图软件(X-mind)开展学习、办公,非常有成就感。领袖课程则由张誉缤老师带领。在课程中,张老师借助各种小小的道具(球、布)设置团队PK任务,同学们通过完成任务,可以从中领悟到许多任务管理、为人处事之道,非常具有启发性。这些课程内容新颖、深入浅出,老师们教法灵活、不拘一格,同学们学习时主动热情、如鱼得水。不知不觉地,他们更加“爱上学习,期待上课”(夏令营成员,信息工程学院15级学生姜棋)。
龙华科技大学的学生社团活动也非常有特色。7月19日下午,我校师生与龙华科技大学的学生干部相聚在教室,交流社团活动组织和学生组织管理方面的经验。

7月21日晚,龙华科技大学的师生们为我们组织了一场难忘的萤火结业式。大家在仪式上再次通过游戏体验到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这些环节的设计者——龙华科技大学的队辅们亲切联谊,互道衷肠,还总结了两周以来的收获和感悟。传媒学院15级居艳同学说,自己曾经因为办理证件遇到困难想要放弃,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来了,果然非常值得;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14级蒋明松同学说,在台湾龙华的这段日子,他过着自己曾经梦想中才会有的生活(相互信任、充分交流、收获友谊);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13级杨毅同学说,这次修学是“一个无意的开始,一次奇妙的相逢,一份难忘的友谊,一段值得铭记一生的旅程。”很多同学都很期待能有机会再赴台湾参加交换学习。

本次夏令营的成功,与团队的打造密不可分。本批赴台参加夏令营的团队中,有认真遴选的14名学生和2名带队教师和龙华科大派来服务我们的优秀“队辅”(刚刚毕业的学生会负责人)。14名队员来自我校5个学院和1个办学点,都经过学院(办学点)和学工处双重筛选,绝大多数担任着社团和班级的主要干部、多次获得校内外多种奖项。龙华科大的2位“队辅”,真诚、善良,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在台期间,师生们带着高昂的热情,全程一起认真学习三创技能、体验创造的乐趣,细心感受台湾风土人情,最终师生间、校内学生间、我校师生与龙华“队辅”之间,达到了高度的互相理解和情感融合,以致分别时刻眼泪涟涟、难舍难离。
我校的高度重视是本次文化交流活动成功的关键。学校自2015年初开始推进学生境外文化交流活动,意在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大学生,并根据学生获奖情况给予一定资助。2015年暑期学校组织了赴新加坡文化交流暑期夏令营; 2016年3月开始推进本期赴台夏令营工作,7月7日召开了团队成员行前动员会,学校分管学生工作和外事工作的金南冬副书记和金丽霞副校长到会对赴台同学进行行前教育。7月10日出发前,金丽霞副校长亲自到校区为师生们送行。在此期间,校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学工处和各学院认真宣传发动、精心组织并动态关注。本次活动的成功,为我校开展学生境外深度交流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徐永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