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革命的号角仍在吹送,教学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和教育创新的主阵地。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培养教师课堂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院各系部专任教师为构建氛围良好的课程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努力。
打造“灵活的课堂”
机电工程系教师张亮在为21机电一体化、21工业机器人班级讲授《维修电工实训》课程时,可以概括为“灵活的课堂”。
精心设立课程思政目标。在讲授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章节时,任课教师以工作任务驱动项目的逻辑为主线,以培养走向世界的大国工匠为辅线,融入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意识等思政元素。其次引入实际的工业案例,结合大国重器“盾构机”、“宏海号”等,与机电类专业和“智造”企业需求对接,有针对性地增加相关职业能力要求,引导学生加强本领学习,培养具备良好的和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工匠。
以创新重构课堂。教学过程分解为课前“导”学、课中“练”学、课后“拓”学,利用线上+线下、理论+实践、技能+思政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以工业项目的解决方案为驱动,以维修电工实训台为教学载体,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培养学生的兴趣成就感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活用教学方法。本着“懂原理、会分析、能设计”的原则,根据各教学单元的特点应用思政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通过动画、仿真软件、教学视频等直观教学法启发分析元件或回路工作原理,找到工业应用的解决方案,设计控制电路。项目涉及的知识点:掌握—理解—创新。项目涉及的技能点:实施—应用—分析。
建立“对话的课堂”
电子工程系教师赵书安在为21电子信息技术、21电气自动化技术、21物联网应用技术班讲授《电工实训》课程时,与学生进行了一场师生间的真正对话。
任课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和他人、和自己沟通,引导学生将规范和规矩意识、安全意识纳入到平时的教学中,树立电工操作的正确基本规范,明确电工工具、电笔、万用表及测量仪表的具体规范。在课程中提醒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用电、掌握触电的急救方法。抓住黄金三十秒。在每一次实训课堂中都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辅导学生行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和难题,始终保持安全、规范操作。
人性化的课堂教学。受疫情的影响,任课教师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授课,指导在家的学生购买器件、材料,同步进行电工实训。加强对在家学生的关心,细心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训任务,并远程进行线上考核。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电工实训》的教学工作。
营造“混合式”的课堂
针对《企业框架技术应用》课程教学中存在“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塑造”和“编程实现困难、实践水平不高”等问题,李海波老师在教授20软件技术3班时采取了针对性措施。
采用“SPOC+直播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企业真实、典型的工作任务融合于具体的课堂实践环节之中,采取多维评价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该课程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内驱力。
信工院将继续打造“多样化的课堂”,提升课堂教学育人实效。以教人做人为内核,育人成人为根本,以价值引导为蕴含探索多彩育人的实践。
(信息工程学院 文:王袁光曦 审核:黄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