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项目”| 信息工程学院开展“数智+”博士先锋论坛学术创新系列活动

发布者:张锐发布时间:2024-10-18 18:20:12浏览次数:49

为进一步落实党支部“书记项目”、扎实推进教研与科研成果产出,促进青年教师更快成长,信息工程学院聚焦数智创新型大学建设,重点推进“人才固本”“科技培元”“数智开拓”“服务创新”四大行动,围绕智能信息处理与控制、通信技术、智能感知器件制造与集成、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四大研究方向,组建四支特色科研团队,由张迁、朱建荣、刘国亮和谭亚平四位年轻博士任团队负责人。10月伊始,各团队聚焦科研进展、学院重点工作和产业学院建设,按活动方案有序开展“数智+”博士先锋论坛学术创新系列活动,此次活动将持续至学期末,预计将进行20余场。

10月9日,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科研团队在综合楼1219室举办博士先锋论坛主题交流会,活动由谭亚平博士主持。首先,张林博士以《某大型结构的仿真优化设计》为题进行汇报,他介绍了有限元分析这一技术在结构工程中的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重点分享了结构的模型简化和网格划分等技术难题。其次,左新龙博士汇报了《多层壳耐压舱的创新结构设计与理论研究》。他通过对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螺旋加强金属柱壳的屈曲特性分析,不仅使耐压舱能够适应更广泛的水深范围,还对水下管路的原位加强和深水管道的再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在总结发言中,谭亚平强调团队成员要加强协作,重视跨学科研究,共同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院长助理魏薇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开展企业研学与见习活动,从多角度、多层面积累产、学、研经验和成果,共同打造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科研团队。

10月10日,智能信息处理与控制科研团队在综合楼805举办博士先锋论坛主题交流会,活动由张迁博士主持。首先,张迁针对主题《浅谈大模型在噪声标签学习中的探索与应用》进行汇报。他介绍了如何在噪声数据集下有效地训练深度神经网络暨噪声标签学习方法,重点聚焦于大模型如Vision Transformer (ViT),Vision Language Model (VL) 及Diffusion Model等在处理噪声标签任务时的表现。随后,金鸽博士以《大型模型在医学影像分割中的应用》为题进行了关于大模型在医学图像处理研究中的最新动态的汇报。他介绍了几种针对医学影像分割的研究思路,指出了当前数据与模型的局限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多模态影像分割、自动化辅助诊断、智能病变区域检测等。汇报结束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讨论,认为他们的研究不仅在学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够为实际项目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10月15日,智能感知器件制造与集成科研团队在综合楼1101举办博士先锋论坛主题交流会,活动由刘国亮博士主持。刘国亮首先汇报了《Ti、Cr、Au辅助机械剥离制备单层二维TMD材料机制的理论研究》,他重点对二维材料层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机械剥离无法实现大面积单层剥离、金属辅助机械剥离的机制等内容进行了介绍。接着,郝岑博士以《金刚石膜制备及应用》为题进行了分享,重点介绍了金刚石涂层道具的制备工艺及性能测试手段。最后,孙新雨博士围绕离子迁移谱技术的发展、应用领域和产品推广等内容进行了题为《离子迁移谱技术探索与研究》的汇报。大家针对报告内容都展开了激烈讨论,彼此在交流中都有所收获。


10月16日,通信技术科研团队在综合楼1219举办博士先锋论坛主题交流会,活动由朱建荣博士主持。首先,朱建荣就《被动式诱骗态参考系无关类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研究》主题进行汇报。他介绍了保密通信过程和常见的密钥分发协议(BB84协议、参考系无关QKD等),重点分享了其在国自然项目的研究进展及后续思路。随后,余德博士汇报了《TI毫米波雷达评估板及其应用介绍》。他分析了车载毫米波雷达的发展趋势(智慧交通、智能家居、智慧养老等),详细说明了AWR1843评估板的产品特征及信号处理流程,希望与团队成员共同合作开发,提升科研平台的产出效率。在交流讨论环节,大家表示本次活动收获良多,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也能够促进相互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与合作。

通过第一阶段博士先锋论坛的学术活动,青年教师不仅分享各自的研究经验、学习他人的优秀成果,还在互动中产生新的科研灵感、深化科研探索、增强科研动力、提升科研自信心和创新能力。“数智+”博士先锋论坛是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落实“书记项目”和“科技兴校”工程的积极举措,为青年教师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有效助力学院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


图、文:吴旭姿 审核:王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