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坤,男,信息工程学院2019级物联网应用技术学生,2022年毕业,现工作于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残联语训中心。在校期间曾获“江苏学生资助工作宣传大使”称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三好学生、第十一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校级竞赛三等奖、江苏省第十二届大学生知识竞赛(理工科组)三等奖等奖项。
刚进入大学时,杨振坤就给自己定下了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努力开阔自己的眼界,他知道自己肩上的使命和担子是多么的沉重。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家里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弟弟,加之身患疾病,国家各项资助政策的帮扶让他减轻了后顾之忧,能够安心在校学习生活。这样幸运的求学经历让他心怀感恩,回报社会的想法在心中慢慢生根发芽……他主动报名,成为学校资助宣传大使中的一员,在大二暑假期间,回到高中母校开展了“资助政策我来说”活动,为学弟学妹讲述自己在国家资助政策帮助下的在校学习情况;随后他参加了河南郸城县学生资助中心组织的“资助政策乡村行”和“资助政策进社区”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介绍大学新生入学“绿色通道”、讲解国家奖助学金等资助政策,协助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点亮许许多多寒门学子的成才之路。随后,他的资助宣传故事从百余名参赛学生中脱颖而出,在江苏省2021“苏乡永助”资助育人主题活动中获评“江苏学生资助工作宣传大使”称号。
进入大三时,杨振坤一方面积极备考专转本,希望通过转本考试来提升自己的学历,另外一方面积极关注着老师推送的就业招聘会信息,得知转本考试成绩不够理想之后,他冷静分析现状,积极规划下一步的就业打算。他利用91job平台去了解就业市场和企业人才需求,进一步找准自身定位,同时他也报考江苏开放大学成人本科来提升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杨振坤说,“在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的三年时光是我终生难忘的,在老师们的支持鼓励下,我不仅养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冷静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自己不畏困难、不怕吃苦、敢于拼搏的精神。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读书上学的意义,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就业,还要有责任有担当,成为一名对家乡、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2022年的夏天,杨振坤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基层的热爱,从母校走出,踏入了社会的大门。那时的他,或许还未能完全理解“服务基层,服务人民”的深刻含义,但当他走进郸城县残联语训中心,看到那些纯真无邪却又因障碍而显得格外脆弱的脸庞时,他知道,他的人生轨迹将因此而改变。
在这里,杨振坤成为孩子们的康复教师,也是他们的朋友、倾听者。面对听障儿童的静默世界,他学会了引导她们在助听设备的帮助下走进有声世界,用声音传递温暖;面对孤独症儿童的封闭心灵,他尝试着用各种方式打开他们的心扉,哪怕是一个微笑、一次拥抱;面对脑瘫儿童的艰难康复,他制定了个性化的训练计划,鼓励他们每一次微小的进步。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每一次尝试、每一点进步,都让杨振坤感到无比的欣慰和骄傲。
在这两年的时光里,杨振坤见证了太多奇迹的发生。听障儿童第一次清晰地喊出“妈妈”,孤独症儿童主动与人分享自己的玩具,脑瘫儿童在辅助下缓缓迈出步伐……这些瞬间,如同一束束光,照亮了孩子们的未来,也照亮了杨振坤前行的道路。每当看到孩子们和家长脸上洋溢出的笑容,杨振坤知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杨振坤始终铭记母校的嘱托,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杨振坤深知,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这些特殊的孩子。于是,杨振坤报名成为江苏开放大学的一名本科生,重拾学生身份,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最新的康复理论,参加线上研讨会,与同行交流学习经验。每一次的学习,都让他对特殊儿童的康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转眼间,两年的时光匆匆而过。站在工作两周年的节点上,杨振坤的心中充满了感激。杨振坤说:“感谢母校给予我扎实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教育环境,让我有能力去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让我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实现自己的价值;更要感谢那些纯真善良的孩子们,是他们让我学会了坚持与付出,让我感受到了爱与被爱的力量。”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知道,自己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去克服,有更多的孩子等待着去帮助。但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爱,脚下就有路。我会继续秉承母校的教诲,不忘初心,服务基层,服务人民,用我的专业和爱心,为更多的特殊儿童点亮希望之光,让他们在爱与关怀中茁壮成长,最终融入主流社会,享受属于他们的美好人生。
在这条充满爱与希望的道路上,杨振坤将与特殊儿童们携手同行,共同成长,直到每一个生命都能绽放出最灿烂的光彩。
(图:杨振坤,文:杨振坤、任慧敏,审核:王小军、顾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