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对话,点亮成长坐标——信息工程学院开展首场“校友面对面”成长对话会

发布者:任慧敏发布时间:2025-04-02 17:30:08浏览次数:10

4月1日晚,信息工程学院在应天校区校园小花园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校友面对面”成长对话会。这场以“破圈·融合·再出发”为主题的活动,创新性地将校友分享会移步户外,以轻松活泼的氛围吸引了百余名学生参与。三位校友用真实的故事和深刻的感悟,为学弟学妹们点亮了职业规划的灯塔。

破圈:多元轨迹书写青春答卷

“成长不是单行道,而是多维坐标。”活动现场,郑家滨、晏昊贤、王易凡三位校友分别从技术深潜、跨界突围、携笔从戎三个维度,分享了他们突破边界的成长故事。

郑家滨从专科起步,完成“专科—本科—硕士”的三级跳,跨校攻读软件工程硕士。他坦言,专转本备考时最大的挑战是“与时间赛跑”,而跨校考研则需要“打破专业壁垒的勇气”。

晏昊贤的“三跨”经历堪称传奇:从电气自动化专科生到法律本科,再到影视表演硕士。他笑称,法律学习赋予的逻辑思维为表演创作提供了“理性支撑”,而表演则让他学会用感性视角解读世界。他分享道:“跨界不是放弃,而是用不同维度重新定义自己。”

退伍军人王易凡则带来“迷彩绿”与“校园蓝”碰撞的火花。两年军旅生涯让他养成了“时间管理硬核习惯”,这成为他专升本备考的最大助力。他动情地说:“军旅教会我的不仅是纪律,更是面对未知的从容。”

活动现场气氛轻松欢快,现场同学踊跃互动交流。

融合:校友导师库搭建“人生导航仪”

下一步,信息工程学院将正式推出“校友导师库”计划。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申请校友导师,获得长期学业与职业指导。学院负责人表示,这一创新举措旨在打破校园与社会的“次元壁”,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生态中找到定位。

“校友导师不仅是经验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同行者。”郑家滨作为首批入库导师,分享了他对导师角色的理解。他认为,校友的身份天然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能够以“过来人”的视角解答困惑。

此次分享会创新性地将活动场地移至校园小花园,以轻松活泼的氛围拉近了校友与学生的距离。一位大二学生在会后感慨:“校友的故事让我明白,成长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一步都需要脚踏实地。”这场春夜里的对话,不仅是一场经验的传递,更是一场关于未来的集体想象。

当教育从单向灌输走向多维互动,校友资源的深度挖掘成为高校育人的新命题,校友不仅是校园记忆的守护者,更是学生成长的“活教材”。从户外对话会到校友导师库,信息工程学院将继续这种“破圈”与“融合”的尝试,为学校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图/文:马良,审核:王小军、顾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