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脉,勇担青春使命——信息工程学院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发布者:张锐发布时间:2025-08-11 23:26:06浏览次数:16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信息工程学院学子赴南京、苏州、南通等地开展“传承非遗文脉,勇担青春使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参观博物馆、体验非遗技艺等形式,在行走的课堂中厚植文化自信,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古都寻脉:触摸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基因

实践团第一站来到南京博物院和云锦博物馆。在南京博物院,同学们在历史文物展厅驻足良久,从商周青铜器到明清书画,仿佛穿越时空长廊,亲身感受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在云锦博物馆,当看到匠人们仍在使用有着“寸锦寸金”之称的传统织造技艺制作精美织物时,同学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的不易与珍贵。“这些传统工艺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有责任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陈涵同学深有感触地说。

双城问道:探寻非遗传承的创新路径

第二站,实践团抵达苏州,先后参观了苏州博物馆、苏州碑刻博物馆和苏州丝绸博物馆。在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大师设计的建筑本身就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典范,馆内珍藏的吴地文物让同学们对江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苏州碑刻博物馆内,《平江图》碑、《天文图》碑等珍贵碑刻,让同学们惊叹于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严谨态度。在苏州丝绸博物馆,从蚕桑养殖到丝绸织造的全过程展示,让同学们对这一延续千年的传统产业有了系统认识。

与此同时,实践团南通小组在南通开启了别样的文化之旅。实践团首先参观了中华慈善博物馆和珠算博物馆,感受南通这座城市的慈善精神和科技智慧。紧接着实践团参观了南通博物苑和蓝印花布博物馆,并亲身体验了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亲手刻板、染色,当看到自己制作的蓝印花布成品时,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非遗不是束之高阁的展品,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鲜活文化。”张铁成老师勉励同学们,“青年一代要善于运用现代思维和技术,让传统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匠心传承:在技艺体验中践行青春担当

最后一站,实践团来到苏州木渎古镇,体验了掐丝珐琅、刻板印刷、苏绣、盘扣制作等多项非遗技艺。

在掐丝珐琅体验区,同学们小心翼翼地将纤细的铜丝掐成各种图案,再填充上绚丽的釉料,感受这项技艺的精妙与繁琐。刻板印刷环节,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蘸取油墨、铺纸印刷,当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从自己手中诞生时,大家深刻体会到传统印刷术的智慧。苏绣和盘扣制作则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江南手工艺的细腻与灵动。

“看似简单的一针一线、一扣一结,实则蕴含着前人的生活智慧和审美追求。”马良老师在活动总结时强调,“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学习,更是文化自信的培养。希望同学们能将这次实践中的所学所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日常生活中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理论认知-实地考察-技艺实践”的三段式育人模式,让青年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了文化自觉和自信。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和积极传播者,用青春力量助力文化强国建设,让非遗文脉在新时代绽放绚丽光彩。

图、文:马良、张雨婷

审核:王小军、顾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