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室里仪器运转不停,会议室里论证讨论热烈,实践服务身影忙碌,跨国云端课堂互动频繁……这个暑假,信息工程学院师生以“不松劲、不减速、不停歇、不断线”的奋进姿态,在科研创新、育人改革、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领域持续发力,交出了一份充满活力的暑期答卷。
科研竞赛“不松劲”
实验室的灯光,是暑期最亮的星。信息工程学院智能感知器件制造与集成研究团队围绕新型半导体制备及性能研究,接连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从原位液相细胞透射电镜观察金纳米双锥表面壳层生长,到液态细胞电镜实现CdS纳米晶体形状控制生长;从超宽禁带半导体氧化镓铝的异质外延研究,到理论探索O掺杂六方氮化硼用于二氧化碳还原、Ti和Cr辅助二维材料机械剥离……5项成果先后发表于SCI一区、二区期刊,为相关领域应用提供重要支撑。
教师在科研领域屡创佳绩,同学们同样在科研和学科竞赛的道路上崭露头角。学院开拓者社团成员刘俊豪同学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全程参与狭窄通道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其成果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SCI二区),成为论文共同作者。“导师引领、项目驱动”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快速成长,彰显学院“科研育人”的深厚底蕴。
7月27日下午,24级石佳、陈柳洁两位同学在左新龙、谭亚平两位老师指导下,在2025中国国际海洋水下机器人大赛决赛ROV赛道中荣获全国三等奖。该大赛由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中国海油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是我国海洋水下人工智能装备领域规模最大的赛事活动。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队员在创新思维方式、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设计技巧及实际操作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提升。这不仅为学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注入了强劲动力,还对优化课程体系和完善实践平台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信息工程学院持续深化科研竞赛育人改革,积极为学生搭建前沿科技竞赛平台,不断优化“教学-科研-竞赛”一体化培养体系,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育人改革“不减速”
育人改革的脚步,暑期从未减速。7月中旬,学院接连召开智能制造专业群、人工智能与电子信息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邀请高校专家、企业高管、毕业生代表共同把脉,从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校企协同等维度优化方案。“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8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在“岗课赛证”融通、数智化技能培养等方面实现升级,更贴合产业需求。
7月10日至11日,“新开课、开新课”评教活动火热开展。31位参与教师通过“随机抽教案+30分钟理实一体化试讲”的形式接受评审,专家从教学设计、行业契合度、岗位匹配度等维度精准指导,推动课程内容与新技术、新工艺深度衔接。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到课堂教学打磨,学院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持续夯实育人根基。
服务传承“不停歇”
走出校园,服务社会的脚步从未停歇。7月23日,学院“乳鸽规模化哺育”项目亮相江苏民建会员企业投融资对接会,作为唯一高校项目代表,郝岑博士详细介绍了项目的智能哺喂技术、育种芯片研发、物联网鸽舍系统等创新成果,吸引多家投资机构现场对接。该项目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已实现乳鸽出雏率提高3.2%、利润率提升10%,成为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实践。
7月,“传承非遗文脉”暑期实践团分赴南京、苏州、南通等地,在云锦博物馆感受“寸锦寸金”的织造技艺,在苏州碑刻博物馆惊叹古代工匠的严谨,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亲手体验刻板染色,在木渎古镇学习掐丝珐琅、苏绣等技艺。同学们在“理论认知-实地考察-技艺实践”中厚植文化自信,用青春力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合作“不断线”
跨国育人的桥梁,在暑期愈发坚实。6月至8月,学院联合仁宝网路资讯(昆山)有限公司、昆山开放大学,为10余名越南学员定制“Python程序设计专题”培训。“高校教师+企业导师”双导师团队线上讲授核心知识、线下结合生产场景开展项目教学,更融入昆山非遗数字化案例,实现技术传授与文化交流双融合。
“工间微课”“云端实训”“文化共学”的三维模式,让越南学员快速掌握编程技能,也为学院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积累了“跨国育人”经验。这种“高校-企业-地方开大”协同模式,彰显了开放大学服务产业国际化的办学实力。
这个暑期,信息工程学院师生以“四不”精神为笔,在多维育人画卷上奋力挥毫:科研竞赛铸魂、育人改革固本、社会服务拓界、国际合作赋能,用实干书写着奋进篇章。展望未来,学院将笃行不怠,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持续为培养数智英才、赋能区域发展、弘扬文化薪火、拓展国际合作,贡献澎湃不息的“开大力量”!
(图:民建江苏省委,朱颖文,许瞳,李海波,胡路伟,倪琰杰,左新龙,孙新宇,魏薇,刘国亮,马良,文:马良,
审核 :王小军、顾晨)